张玉仁校长:和谐之花长于智慧之土

时间: 2011年03月25日 来源: 美视学校 作者: 美视学校

和谐之花长于智慧之土
——2010年元月28日

一、和谐,是一种理想境界。
1、它智慧的包容,是在充分的个性展示,最好的创造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蓬勃景向,也是彰显世界美丽的灿烂纷呈。
和谐,绝不是表象的模式化,行动的统一化,意志的服从化。也不是用压力创造的一言堂,和谐的动人之处,正是大家的思想解放与精神的愉悦。
2、凡是包含中国民族元素较多的东西,都可以找到对“和谐”这种境界的崇拜及运用。
所以,它被定义为天地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健康发展的根基。比如易经,中医……它体现着中华民族根深的“天人合一,阴阳互补”的精神原则。
3、“和谐”,既是一个现实已经证明是求生存发展,求过程幸福快乐的基础和保证,也从正反不同的方面为我们指出了它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也不是空谈和希望就可以拥有的。
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和谐,需要人类自己意识清楚地去创造和争取,它是植根于智慧之土,在努力之后才可能绽放的美丽的花。
 
二、和谐,在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时候,不同的背景下,可以有不同的具体含义,但探其究竟,你依旧可以找到它的相同的支撑。
1、首先是定位的准确。
当每一个自然人进入社会,就成为了“社会”中的一个分子,不管是校长还是老师,都需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当前的机遇和社会背景与环境条件,给自己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
“跟风”,是一种自我折弋。自卑,有最大的伤害力,因为随着自信失去的,还有创造的热情的淡化。当学校或个人找到了在社会上(或集体中)的准确定位,就是选择了自己的最佳生存点。不管别人正在做什么,做到了什么,而在于自己最擅长做什么,最可显现自己价值的是什么地方,什么方面?
2、对人对事需要态度鲜明。
虽然世界是复杂的,但我们仍然需要智慧的人文信任,理解基础上的宽容与大度。允许不明白前的盲目,允许实践中的失误,允许坚持中的反复,也允许力不从心的疲惫不安。
要知道,失误,反复和不安,已经是一种前进的姿态,只要人在“路”上,就是一种生命的耕耘,就是一种前进。
3、评定,决策标尺要清楚。
一个单位,就是一个立体工程,“轻重”是大家必须明白的第一标尺。
一个人可以能力不够强到压众,只要有学习,再学习的态度,谁敢说笨鸟永远都后到?探素性的学术研究可以有失败,甚至多次失败,但在失败之后有信心与胆气“再来”,就有希望和“成功”携手。每个教师个人肯定有性格,爱好,擅长,情感表达,认识水平的诸多差异,但师德的原则是铁的,那是一种应该浸入骨子里的不动的信念,是组成教师灵魂的一个中坚部分。
4、对“和谐”的追求,是大家的终身课题。
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在不断地变化着,每一个人也会在这种变化里随之变化着,没有永远不变的和谐,在对和谐坚定的追求中,“和谐”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提升,完美和更加成熟。所以我们说,如果要在不断的变化与进步中获得持久的和谐,就是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提升。
和谐,不是没有优劣,长短之分,那是不断进步与发展中的新的平衡。
 
三、关于“和谐”几问,让我们看一看自己是否把住了“和谐”,并且体会到了它带来的快乐。
1、在学校(或者年级)集体里,你是不是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位子?你认为“学校”于你,是什么?
归属感,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需要”,它是使人不浮躁,不焦灼,拥有宁静的重要原因。
当一个人全心全意地把自己交给事业,交给心仪的具体团队,乐于让自己成为其中一员,并且把自己的喜,怒,忧与它的发展相连的时候,同时也就获得了希望中的精神的恬淡与心灵的平静。
2、生活与工作中,肯定有不如意,人与人之间,也免不了碰闯与矛盾,它带来的心绪不佳,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心理调剂尽快解决吗?
生活本不是可以随心而成的橡皮泥,不管对团队还是个人,“不如意”本身的存在和出现,都是一种必然。要作自己生活的“主人”,希望能主宰或者更好地把握生活,我们需要做的,是最好不要让自己的心理“生病”。
就算情况突然,或是对自己影响极大,而且也在刹那间乱了方寸,也需要尽快地调整心态。不能让病态的情绪膨胀,并且霸占了理智应该有的地位,让失控的情绪为下一步的更加不如意埋下伏笔。
3、面对家长与学生,是不是有真正意义上的逐渐成为自觉习惯的主动地理解与切实的关爱?
应该说,在学校的常态运行中,更多是教师在主导,主动地影响和决定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与效果,而学生与家长,都是相对被影响与带动的。
当人处于主动时,容易以我为中心,而忽略其他人的感受。可是在“学习”这种特别的心智活动中,参与者的感受却往往决定着活动本身的效益,所以成为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要追求教育,教学效果,“换位思考”的理解,因教育本身的博大胸怀演绎的智慧的关爱,就是营造情感氛围,通向心灵,争取最佳效益的保证。
4、不管你在什么年龄段,不管你现在的专业水平如何,也不论你现在的职业或职务是否满意,你有没有继续学习,再提高的意识和行动?
“知足常乐”,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它要表达的意思,是劝戒人不可太贪心地追求名,利以及物质享受。因为如果人一旦放任自己的欲望,欲壑难填的内心纠结,就会使自己失去平静与快乐。
可是,如果人一旦放弃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这“和尚”都不标准,撞的钟也不响亮,松散与懒惰慢慢就会使人陷于滞状,无法享受“和谐”中自我完美生存的愉悦。
5、在你的身边,是各具特点的同事与领导,在你的心中,是怎样看待他们的长与短的?
我们常说的“世界”,就是人与事的组合。所以,我们所论及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就是影响和决定个人对人对事看法的比较固定的标准。一个人对周围的人的基本态度,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道德水准,人格品行有极大的关系。
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仅可以找到学习的目标与榜样,也会更开阔自己的心胸。看别人,与看自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能把“自己”与“别人”放在一条水平线上公正比较看待,也一定会在同时得到“和谐”。
6、当你要对学校或别人提出要求的时候,决定之前,你想了些什么?其中有没有关于“是否恰当”的考虑?这个“恰当”的标准,是什么?
人际交流,是我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常态。当希望自己的现实有所变化或者需要外力帮助的时候,我们就会以“要求”的形式表达。
提出要求,总是在考虑之后,但要使要求变成现实,却需要别人的认同与支持。提出要求的目的,是实现,如果是不能实现的要求,轻率地让它生长,再说出口,希望之后的失望,就会让本来平静的情绪低落下去。说不定,还会在别人的心中,留下遗憾的阴影。是不是可以说,恰当,就是“可以实现”?
7、“职业倦怠症”是一种慢性精神折磨,它并不与一个人从事工作时间的长或短有必然的联系。你是否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一个人每天的24个小时,属于“工作”的,总是最多的,工作,是一个社会人生命比重中份额最大的,所以,要提高一个人生活的“幸福度”,需要从工作中得到发至内心的满足感。
创造性,使工作多了挑战性与吸引力,也为自己搭起了广阔的平台。总会有的成功与真诚的认同,更彰显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可以面对纯洁的情感交流,看到生命成长的神奇,教师工作的美好,真的值得一生相许,并且为之感动。
8、生活在物质世界里的人,不能是物质的奴隶。有无精神层面的要求,是什么样的要求,把人做了区别。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你有没有把稳自己的精神呼吸?
“日食三餐,夜眠七尺”,把作为人的物质要求做了最形象的概括。它要表达的意思,是人对物质的需要与占有,总是有限的。作为人,还应该有更多的精神的需要。
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式的生活,但是每一个人真的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越是感叹苦与累,越是觉得世界太拥挤与复杂,就越需要为自己建一个“精神花园”,为自己灵魂的呼吸留一方净土。
 
从“和谐一个人”做起,我们就可以“和谐一大片”,和谐出一方天空,为孩子的“和谐一生”,也为自己,留下智慧的深情的一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