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仁校长:追求轻松快乐地聪明

时间: 2011年03月25日 来源: 美视学校 作者: 美视学校

追求轻松快乐地聪明
——2009年10月

一、说在前面,追求认同度。
1、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我们的工作首先是,结果也是为自己,因为它体现的是人生中个人的价值,它是有尊严的,也是自信而优雅的人生的基础。
2、“优秀是一种习惯”不是一句诗,而是生活中处处体现的真理。
这种习惯的形成,更主要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
3、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能力,争取有最多最大的收获。
我们要研究的,首先是学习与教学的科学性,规律性,再是这个基础上的艺术性。付出与收获之间要产生比例变化是必然的,作为操作者,要努力追求对它施以影响与控制。
4、“学习”,是一个多项标尺。
“”学习”不仅能标志你的工作态度,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着你的工作水平,内心的丰富度和幸福度,毕竟,“工作”是一个社会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如果它不能成为“快乐之源”,人生的幸福度自然会受到影响。
学习也是一个人内心的“平衡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透视,对比与启示,能让人保持对世界清醒的认识,也能激发个人潜能,发挥创造性。
二、我自己对小学培养目标的诠释。
1、健康(是创造的)它体现为——(1)生活的科学安排,体育锻炼的坚持,疾病的尽力预防。(2)心理的始终关注与引导。
2、快乐(是品味出来的)它体现为——(1)学习是聪明人最高层次的快乐之源。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对知识的好奇心,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有展示自己的要求,才算有了“快乐”之源。(2)以感恩和欣赏的心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宽容大度,乐于付出,学习构建和提升自己的“快乐人际关系网”。
3、聪明(是培养的),它体现为——(1)善思,有自己的观点,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坚守学习,也会学习。(2)合作学习,是现代人极为重要的一种能力,也是优秀人格结构中极重要的一个支撑。
三、一位语文教师,要想成为“出色”,应当把住一些“必须”——最基础的,也是首先成为“合格”的前提。
1、语文学习的过程,具有“无限”与“无格”的特点。不仅没有顶峰,没有绝对标准的完美,也没有一样的模式。用“有生活就有语文学习”一点也不过分,因为看,听,品,读,写……皆在学习。
2、语文学习的终生目的,不是应对考试,而是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体会点滴成功与实际成长的快乐,又以此作为更加热爱学习,努力提升“运用”的范围与层次的动力。对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特点,教师必须充分认识了解,并且作为自己“资源库”中的材料之一。
3、语文和其它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无所不在的“情”。无情不成文,它的所有表达,都是为了“达意”,所以,对任何载体的诠释,任何表达方法的选择运用,都应该是在这个基础上,也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怎样激发与提升孩子表达的热情与水平”,那是一个需要探讨的大课题。
4、用文字演绎的任何一篇文章,它的立体化,个性化,是由读者(教者)实际具体演绎的,是个人水平的最直接,也是最生动的测试与表现。所以,课堂上的“引”和“导”,需要教师恰当地,将许多自己的体会加上恰当的夸张和形象化的渲染,使孩子更能靠近作品,“品味并传达”,是语文课内缺一不可的。
5、在语文知识中,可以有一个鲜明的“死”与“活”的区别。“死”的,是指丝毫不可随意的固定的知识:如字音,字形,词语的搭配,句子的判断,修辞格,优秀作文的标准……“活”的,更多是指对知识的理解和与运用,它体现的,是把“死”的变为“活”的能力。
6、“学习”,是一种动态的心智综合劳动。以简单的“书面考查”的形式得出结论,完全可能有某种片面性和偶然性。作为孩子的导师和保护神,一定不能只以一张或多张试卷的优劣而与孩子的本身的潜能等同起来。虽然不排除其中也有不少的一致性,但也必然有“个别”在其中,而每一个“个别”,都是一个具体的鲜活的生命。
对考查后的分析,又是教师专业水平的另一个表现方面:是哪部分知识出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出的问题?我可以怎样帮助他?不能让“态度不端正”,“记忆力不强”来淡化自己应该有的担待,从而错过反思的良机。
7、在小学生的学习中,除了智力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东西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效果,那就是他们对任课教师本人的情感。完全可能因为一份情感的变化,而导致一个孩子整个学习情绪——学习结果的变化。教师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并且将这种“情感效应”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一定要让你教的学生爱上你!
与此同步的,是对学生的欣赏和鼓励。为了免于处罚与责难去学习,是下下策,而且效果并不好。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在学习的天地中,没有谁可以所有时候都是天下第一。让每一个人都有在学习中“扬眉吐气”的空间与机会,既是一种心灵关注,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8、针对语文教学的“死”与“活”的区别,对其评价也应该有相对的不同。死的知识必须“铭心刻骨”,最好一一对正,并尽量加深印象。而涉及到应该放手与鼓励的“海阔天高”的运用,可以放宽标准,体现出“欣赏”与“培养”。既然没有绝对的完美,为什么要让孩子总是带着一份他们还来不及把握好落点与力度的遗憾呢?作文,更是应该在平时的练习之中体现“天生我才必有用”,不妨让他们都习惯“优秀”。自信,可是一个难求而易碎的东西。
四、有几点建议。
1、无论面对的学生是多是少,在你的眼中,都一定不能是“一个班”,一个“铁板”。你需要科学地把他们按某些标准进行分类:记忆力?思维能力?学习态度?阅读能力?作文水平?遗忘性?自觉性?……掌握“个性化”差异,你才可能有最大的收获。
2、要追求高效,你需要形成自己的批改,批阅的特色:有个别的面批,有集体的对正讲评,有红笔的勾与叉,有特别的标识,更有语言……
3、语文的“单项训练”,应该成为一种意识与习惯,继而形成传统。
(1)基础知识分块:字,词,句,段;段——阅读;习作。(2)分点训练与综合训练结合。(3)形成制度(每周,间周,一月?)用统一的试卷,在统一的时间,大家出题,专人阅卷。(4)评价有重点,体现层次性(阅读的速度?欣赏?理解?拓展?表达?)
4、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多样活动(评比,表扬,展示,一对一帮助,家校联系,专题讲座,“年级拔河”……
5、除了校方的种种考查评定之外,自己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认识和计划。
(1)知道自己长在哪里,不足在哪里?(2)对课堂的设计与把握要有自己的风格;(3)扩大知识面,了解教学教育信息,冷静分析筛选,为己所用,不要让自己孤立与世界之外;(4)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每课之后,有一个简短的小结,鲜活的材料,要及时记下,相信“好记性当不得烂笔杆”;(5)最实在的对口学习莫过于听课,听课一定要“会听”:要有诚恳的态度;记好当时与事后的笔记;欣赏你觉得值得学习的某些点;自己再试一试“改头换面”……(6)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多读,多看,多想:作文备好课:题目,开头,结尾,立意,方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