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中文课|每年开学伊始,DP学生都会收到这样一份书单......

时间: 2017年09月21日 来源: 国际项目部 作者: 美视学校

 

一份书单

 

IB-DP第一学年

第一部分     翻译作品3本

1

《高老头》

1835年     法国文学    巴尔扎克

现实主义传统小说

2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

1915年    捷克文学   卡夫卡

现代派荒诞小说

3

《香水》

1985年   德国文学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派文学的结合之作

相应考试:基于翻译作品撰写论文

 

第四部分      自选作品3本

1

《现当代诗歌集》

2

《名家散文集》

3

《魏明伦戏剧》

相应考试:试卷一、个人口头表达考试(IOP)

 

 

IB-DP第二学年

第二部分   精读部分3本

1

《苏轼诗集》  诗作高峰

 

2

《史记》   古典必读

3

《聊斋志异》  文言神怪小说

相应考试:口头评论考试 (IOC)

 

第三部分   按体裁编组作品4本  中短篇小说集

1

《张爱玲中短篇小说集》     张爱玲

2

《台北人》   白先勇

3

《边城》   沈从文

4

《呐喊》   鲁迅

相应考试:试卷二

 

 

每年开学伊始,IB-DP的学生们都会从中文老师手里收到这样一份书单。

 

在这份书单上,涵盖了两年DP中文课程的四个组成部分,以及四部分相应的解读“任务”。


书单中,既有体现多元文化语境的外国文学,也有意境深邃的古典作品,还有按体裁编组展现文体特色的作品,以及给予师生自主权的自选作品部分。


同时,十三部文学经典需涵盖古今中外,也涵盖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大文体,作品之间还需有内在、有机的联系。


学生和老师对这些经典文本细读的同时,既培养了文学研究能力,也对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有了感性的观照。

 

 


 

IBDP中文课程是基于IB母语权益政策提倡对母语文学遗产的重视这一理念的基础上设置的,它使学生能够在接受国际教育的同时,还能继续感知和探究母语文学,并保有对母语文化热情和真挚的人文情怀


 文学课程是一门文学研究课。 “文学即人学”,其中之“人”,大到 特定历史语境下社会群像的生存体验与价值观念,小到芸芸个体百味人生之喜怒哀乐。


孩子们将在两年的学习时光中,和老师共同解读十三本文学经典作品(SL为十本),共同体验“文学即人学”的独有魅力。

 
 
 
 
    当然,IB 文学课程的宗旨并不只是要完成种种“任务”,更在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人文关怀的唤醒能力培养而言,批判性探究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课堂上,提倡师生的对话式课堂,鼓励包容、积极自如的课堂氛围。深入、多元而具有独特性的观点永远受到欢迎。

 

在长期的文本细读基础上,使学生形成独立的文学评论能力,这一能力同时包含了书面撰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那么,何为人文关怀的唤醒呢?即对作品文本层次之外的人文意义的感知和领悟能力,又即深刻感受社会、生活、人生的能力。

 

以苏词的学习为例( IB文学课程尤其强调古典文学的赏读和探究)。这学期我们选择了北宋大词人苏东坡的《苏轼词集》作为精读作品。

 

作为艺术全才之作,苏词无疑是美而深沉的,其词集婉约、旷达、清旷诸多词风于一体,在文学层面上,技巧独特、词境层出,令人所得颇多。又究其坎坷沉浮的宦海生涯、拥抱宇宙万象的豁达情怀、幽默达观的人生态度、儒释道融汇贯通之“不可及”的思想等等又极富人文的张力。

 

 

    师生在诗词细读、自我诠释、倾听分享等过程中,感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感慨,“十年生死两茫茫”之凄凉、“也无风雨也无晴”之看透、“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超脱(抑或永恒的孤独?) ……其间兴味,不一而足。


 

     因此,作为评论者,我们用语言诠释独特的文学现象。而更为重要的,作为个体,我们获得的是对生命本身的理解和领悟。这种个性化的生命体验与表达正是IB一直一以贯之的理念

 

初 衷

 

 
     希望这些IB学子们,虽身处国际语境之下,仍能对母语文学与文化频频回首,这应该是IB文学课程最美好的初衷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