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伟:语文教学也要“留白”

时间: 2011年03月25日 来源: 美视学校 作者: 美视学校

成都美视学校 (邮编:610214)   徐世伟 (电话:13881807493)

摘 要:

传统语文教学活动抑制了学生思维发展,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多种“留白”方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语文教学特有的韵味和氛围。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合理、科学地利用“留白”艺术。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留白

“留白”,原本是中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方法,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一定“空白”,给欣赏者留有自由驰骋的空间,以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境界。语文教学活动其实也是一门艺术,既是艺术,那么就有相通之处。鉴于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那么语文教学活动中也应该留下一定的“空白”,让学生有自由的思维空间。

一、传统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现象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从而只注重张扬老师的个性,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久而久之,学生不再是按自己生长规律发育的“树苗”,而是成了没有生机的容器和泥块儿,任凭教师填塞、捏塑。受传统观念影响的语文教学中就常常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老师唯恐教学容量不大,唯恐学生在教学中收获太小,把整个教学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这样带来的结果是:教学内容处理过细,讲解过细,学生缺少了思考空间;教师讲解过多,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曾经感受过教学朱自清的《春》的一节语文课,教者找了音乐,绘声绘色地配乐朗读,效果特别好。一遍下来,听课的师生都被带到了那春意盎然的境界里,仿佛看见了蒙蒙的细雨,艳丽多姿的野花,生机勃勃的嫩绿小草……遗憾的是,教者马上打断了学生的美好情绪,而迫不及待地进行生字词的教学,错过了一次训练学生想象力的绝好机会。也曾经感受过一节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语文课,教师从导入到朗读、翻译、背诵,再到说(理解课文内容)、实践练习、课外延伸,从形式上看,课的结构非常完整,但是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就没有真正深入、完整的思考机会,有关古今异义词语、特殊句式的知识,由老师一股脑儿地抛给学生;问题一提出,教师马上就开始让学生回答,效果不甚理想(当然也有少数几个优秀的学生能回答);延伸练习中的对联填空、根据给定的材料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见解等练习出示之后,都未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个别能够回答的学生给出的答案质量也都不高,更多的学生却由于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而没办法完成练习。这节课上老师的表现非常不错,整个教学流程看似设计得丝丝入扣,学生也能跟着老师预先设定好的思路走,但学生的收获却不大(课后了解大部分学生也获得了同样的信息)。究其原因,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处于次要地位,他们没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仅仅是一个接受老师知识和见解的“容器”。这样的语文教学能达到什么好的效果呢?显而易见,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思考能力培养的机会,养成了学生思维懒惰的不良习惯;更让学生失去了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激情和兴趣。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除了能应付中高考以外,语文教学所担负的审美、表达、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等功能则完全丧失了。

二、语文教学活动中“留白”的价值

语文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学习,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评价语文教学的真正标准不是老师的讲解有多么精彩,而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能被老师巧妙地调动起来,学生活动非常充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品味和探索,其实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语文教学中的“留白”就是利用语文这门课程特殊的知识性、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留下一定的“空白”,让学生有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点燃思维的火花,实践思考过程,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创新能力,最终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教学技巧。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点“留白”艺术,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富于激趣性,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还能形成一种语文教学特有的韵味和氛围。

三、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留白”

阅读教学中留白,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处理这一环节时,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布置练习的方式“留白”给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心理,引导他们进图书馆、上网去查找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如教学《最后一课》,在研究文中主要人物形象——小弗郎士时,教师可以暂时不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抛出问题:“一个人对某件事态度或观念的转变需要很长的过程,但是课文中的小弗郎士却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由过去害怕老师到敬爱老师;由过去的贪玩厌学到为没有学好法语而感到懊悔,到专心认真学习。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老师的这个留白,就会让学生多渠道查阅资料,从而去详细了解背景,最后明白是“爱国”这一触发点,才使得人物在短时间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质疑碰撞处留白,可以让学生思绪飞扬,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语文教学的讨论环节中,常常会遇到多种答案、看法、观念相互碰撞的情景,有时学生甚至会对课文和老师的说法提出质疑,如果老师在这种情况下“留白”,无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他们对该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木兰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说明“壮士” 是军旅十年才获胜归来。诗歌的后面又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里却又说木兰和“火伴”一起行军打仗是十二年,有学生大胆提出了质疑:这不是前后矛盾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相互交流讨论,结合前面学过的文言文中有关数词的用法以及教师的点拨,最终学生明白了此处的“十年”和“十二年”这些都数量词都是虚指,也知晓了文言文中的数词运用大多数时候都是虚指,并非确数,使学生掌握了又一古汉语所特有的现象。

思考处“留白”,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时,我们的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回答,不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要学生说出答案,我们就心满意足。这种只求结果不重过程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当然也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教学时,老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们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展现,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培养起来。比如教学《安塞腰鼓》时,品析课文的语言这一环节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留白”:作者为什么要着力赞颂这片看似贫瘠、落后的土地上的艺术,着力赞颂这片土地上的西北汉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质疑探讨,他们就会深入思考,最后明白: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西北重生之日并不遥远。此处的“留白”,使学生有了充分的思考时空,学生的思维走向了深层次,思维过程也得以全面的展现,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主旨。

课堂教学之外“留白”,可以实践大语文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依据一般的教学环节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完毕,语文学习似乎就暂时告一段落了。但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课堂的学习,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要让学生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引导学生关注更多的语文现象,参与更多语文综合性探究的实践活动,在综合性探究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结束语文课堂教学时恰当“留白”,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让学生向生活学习“语文”,收罗更多语文学习素材,参与更多语文探究活动。在教学《智取生辰纲》结束时,我并未布置简单的练习作业,而是有意“留白”:杨志失却了生辰纲之后,命运将会怎样呢?他是怎样上梁山的?你还想知道哪些梁山好汉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后,我顺势推荐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一时间,学生们阅读《水浒传》蔚然成风。同样,在给学生传递了古代格律诗中的对仗知识后,我并未止步,而是告诉大家:中国的对联文化源远流长,你能否搜集几条经典名联来印证对仗的知识?学生们兴致盎然,观武侯祠、游杜甫草堂、驻足望江公园,网上搜寻,搜集了大量名联,加深了对仗知识的掌握,还感受了诸葛亮的忠心、体验了杜甫的忧国情怀、品味了薛涛的才情。这些手段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语文学习途径,丰富了语文知识,还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高了语文能力和素养,更是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之中处处皆语文”。

当然,语文教学活动中实践“留白”艺术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留白”、利用特定的练习“留白”等等,只要潜心挖掘,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总之,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留白”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很有价值。留白不仅留给了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填补“空白”,更让他们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地、合理地、科学地利用好“留白”艺术。

Top